4月8日,中国丝绸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面全文转载唐琳会长关于《凝心聚力谋发展 守正创新谱新篇》的报告。
中国丝绸协会第八次
会员代表大会文件之一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守正创新谱新篇
——中国丝绸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稿)
唐 琳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中国丝绸协会章程的规定,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丝绸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第七届理事会工作,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商定今后五年中国丝绸协会的发展方针和主要任务。下面我代表中国丝绸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过去几年来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茧丝绸行业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拓展国内外有效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行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基本完成了“十三五”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为繁荣经济、满足消费、扩大就业、服务“三农”、保护生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济规模基本稳定。“十三五”期间,先后在15个省(区、市)建成201个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12万亩,累计实现蚕农直接收入1359亿元,带动23.6万户80余万人脱贫致富。全国桑蚕茧、生丝、绸缎年均产量分别保持在67万吨、10万吨、5.3亿米左右;2016-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不含丝绸服装及家纺企业)营业收入共计4586亿元,利润总额213亿元,出口创汇总额128亿美元,较“十二五”期间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全国蚕种、蚕茧、生丝、绸缎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球的80%、70%、80%和45%以上,中国作为世界桑蚕茧丝绸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和优势不断巩固提升。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东丝西移”带动“东绸西移”加快推进,东部地区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发挥,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企业强势崛起。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的蚕茧、生丝和绸缎产量占比分别达到85.84%、81.03%、64.17%,较2015年分别提升了6.62、9.11、15.49个百分点,已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丝绸服装、服饰、家纺、文化用品及相关衍生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功能性产品更加丰富。国内市场持续升温,丝绸内销比重超过6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有效拓展,出口市场份额得到巩固,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国内桑蚕茧丝绸产学研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科技进步取得积极进展。蚕桑优良品种培育、桑树高效栽培管理、工厂化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蚕桑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全面推广。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自动化养蚕、智能茧质测试、数字化煮茧、鲜茧缫丝、生丝电子检测、人工智能花样设计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为行业探索“机器换人”奠定重要基础。桑叶茶、桑食品、桑枝总生物碱等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蚕丝蛋白骨钉、存储器、保鲜剂等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功,行业综合利用开发不断向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深入拓展。蚕沙无害化处理、丝胶丝素回收、缫丝废水热能循环使用等清洁低碳生产技术广泛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
——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间,行业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修订《桑蚕一代杂交种》《蚕丝被》等18项国标、《桑蚕鲜茧收购技术要求》《蚕丝绵》等54项行标、《丝绸包》等7项团标,初步形成国标、行标、团标相互补充多层次发展格局。重点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知名品牌成为自觉行动。目前已有近2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40家企业获得“高档丝绸标志”商标授权,行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品牌营销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零售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风生水起。部分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迈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我国主导制定的ISO《丝类蚕丝纱线纤度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成功发布,《生丝》等6项标准英文版对外发行,国内丝绸标准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丝绸整体宣传展、中国丝绸交易会、中国国际丝绸会议、中日丝绸交流合作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为促进国内外产业合作搭建了交流和沟通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多层次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国内科研院所及高校帮助柬埔寨、菲律宾、缅甸、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培养专业人才,传授中国丝绸发展经验。优势企业精彩亮相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中国进博会等国际盛会舞台,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丝绸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名片。
——丝绸文化大力弘扬。“十三五”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发起成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联盟”,丝绸文物联合保护行动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匠人研修班、大师宣讲课等活动全面展开,千年丝绸文化逐步走进大众生活。宋锦、蜀锦、缂丝、刺绣等非遗衍生产品琳琅满目,香云纱、苏罗、杭罗等传统工艺重放异彩,经典与时尚不断融合创新。中国丝绸非遗主题展先后在墨西哥、芬兰等15个国家成功展出,充分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丝绸文化。《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世界记忆名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大批民间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馆、蚕桑文化园相继建成,“工业+文化+旅游”新业态日趋成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尽管近年来行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如优质茧丝原料供给不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附加值不高,消费市场培育力度不够,部分“卡脖子”关键装备技术尚未突破,企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缓慢,行业经济效益下行压力较大,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较弱等,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加以不断完善和解决。
二、协会主要工作回顾
2018年以来,协会在商务部、中国纺联等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中国丝绸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所确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复杂变化和新冠疫情冲击等挑战,积极推进协会各项工作,为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引导行业稳定发展
一是参与重大政策规划编制。2019年初,协会配合工信部参与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编制起草工作,研究提出了未来五年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20年底,根据国家茧丝办的统一部署要求,协会承担了《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任务,提出了六项发展目标、六大重点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描绘了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2021年1月,受河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委托,协会承接了《河池市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21-2025年)》编制项目,因地制宜提出了“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具体举措,为当地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二是加强行业调查研究。四年多来,协会先后对10多个主产区开展了多次调查走访,特别是与四川南充市、广西河池市、广西蒙山县、重庆璧山区、山西阳城县、河南嵩县等地政府有关部门保持密切对接,竭力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2019年2月,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茧丝绸企业情况摸底调查”,撰写并发布了调查报告。2020年3-5月期间,根据国家茧丝办、工信部及中国纺联的要求,协会连续组织企业填报复工复产调查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疫情受损情况,以及各地纾困政策措施具体落实情况,并专门撰写了《关于全国茧丝绸行业复工复产情况的报告》,供政府部门行政决策参考。
三是及时反映行业诉求。2018年6月,针对国内外丝绸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协会在浙江嘉兴市召开了“茧丝绸行业骨干企业对话会”,倡导重点企业带头做好稳生产、稳投资、稳预期、防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行业稳定器的作用。2019年11月,协会组织专家对《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多个关键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论证,并将企业意见及时反馈给生态环境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采纳。2020年2月,受国内外新冠疫情突发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国内生丝价格再次出现恐慌性下跌。协会随即牵头组织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及部分重点缫丝企业研究对策,及时推出了“高品位生丝现货成交价格快报”,引导企业优质优价差异化竞争,有效维护了茧丝交易市场的稳定。
(二)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一是完善行业标准体系。2018年12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及中国纺联的要求,协会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了中国丝绸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中丝协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中丝协团标委章程》。2019年,根据国标委和中国纺联的要求,实施了标准精简优化改革,共精简国标5项、行标17项,化纤长丝织物标准不再归口丝绸标委会管理。2021年3月,第三届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成功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第二届标委会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未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二是强化标准制修订工作。2018年以来,协会牵头全国丝绸标委会先后完成了《丝绸术语》等12项国家标准、《丝绒织物》等41项行业标准、《精品生丝》等9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19年,根据国家人社部和中国纺联的要求,协会完成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缫丝工》的修订工作。2018-2019年,根据商务部世贸司的要求,协会先后完成了生丝和绸缎商品出口技术指南的修订工作。截止到2021年底,丝绸行业共有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86项、团体标准9项,基本覆盖了工业领域各个环节,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三是做好标准宣贯服务工作。四年来,协会联合全国丝绸标委会先后对行业普遍关注的《蚕丝被》《蚕丝绵》等多个重要标准进行了宣传和推广,累计举办宣贯活动达15次,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培达上千人次。同时,为积极推进国内标准“走出去”,先后完成《桑蚕丝织物》等5项国标、行标英文版翻译工作,让更多国家丝绸从业者了解国内丝绸标准。2018年11月,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二项国际标准——《生丝纤度试验方法》正式发布,标志着行业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新突破。凭借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全国丝绸标委会被国家标准委评为“一级”专业标委会,中国丝绸协会被授予“2019年度中纺联团体标准协同创新贡献奖”,为行业争得了荣誉。
(三)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一是加强行业公共品牌培育。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工信部提出的“三品战略”,协会以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为切入点,通过强化标志管理,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委托专业检测机构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完善标志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标志授权使用企业已达到40家,涵盖12个省区市的优秀品牌企业,每年发放标签超过100万个。此外,协会结合国内移动互联发展趋势,建立了标志产品微信服务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标志产品真伪,不断提升行业公共品牌的公信力。
二是推动丝绸产品提档升级。2018年以来,协会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以需定产”思维,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内外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经协会积极推荐,鑫缘、华佳、上久楷、万事利、达利、丝绸之路等丝绸企业,先后获评中国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2019年9月,协会在南充市主办的“丝绸女神杯”中国丝绸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得到了国内外时尚设计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来自中、美、意、法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530名选手报名参赛,为国内外专业设计人才搭建了交流和展示的舞台,也为行业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是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2020年9月中旬,在商务部和央视组织的“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期间,协会开展了“2020全国丝绸时尚购物节”活动。协会秘书处专门设计了活动宣传海报,并制作易拉宝免费发放给高档丝绸标志企业。通过为期30天的线上网店、线下门店联动打折促销活动,有效提升了市场人气,扩大了国内丝绸消费,对促进疫情后行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活动结束后,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专门发来感谢信,对协会积极参与“全国消费促进月”成效量化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打造专业展会平台,大力拓展内外市场
一是参与商务部相关展会。2018年10月,在第124届广交会期间,协会配合国家茧丝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参与组织了“2018中国丝绸整体宣传展”。展览以“中国丝绸联结世界”为主题,通过静态展和多场动态走秀,集中展示了行业的新产品、新形象和新面貌。2018-2019年期间,协会作为承办单位先后两次参与组织了“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通过“会+展+秀”模式,并借助主题会议、专业论坛、动态秀演、贸易洽谈等多种形式,为国内外丝绸企业搭建了经贸合作重要平台。
二是组织“中国丝绸主题展”。2018-2019年期间,我会牵头组织的“中国丝绸主题展”在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期间精彩亮相。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两次展会共有52家企业参展。借助国际纺织五大联展资源优势,苏豪、鑫缘、苏丝、金富春、湖州梅月、广西嘉联、南充银海、云南德宏正信等企业精心组织新产品参展,吸引了数万名海内外专业观众前来洽谈对接。展会现场签订意向性订单金额超过千万元,并促成了多家企业与国内知名家纺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融入国际纺织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了契机。
三是支持地方特色展会。2018-2021年期间,协会联合江苏省丝绸协会、苏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等单位,先后四次成功举办了“丝绸苏州”展会。该展会集丝绸精品展销和新品发布于一体,每年都有100多家国内外茧丝绸企业参展,为行业探索市场化办展积累了经验。2019年9月,协会联合南充市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00多家丝绸企业参展。博览会通过高峰论坛、项目推介会、模特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千人旗袍秀等配套活动集中宣传造势,展馆现场销售火爆,共促成合作项目30多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搭建产业链对接平台。四年多来,协会连续举办全国各省市丝绸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分析会、中国丝绸大会等行业活动,每年定期交流行业生产运营情况,预判国内外丝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