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桑蚕丝绸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呈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桑蚕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和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之际,作为桑蚕丝绸产业的相关人员和机构,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文化思想内涵和本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年10月22日—24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桑蚕丝绸产业文化作品和特色产品推介发布活动》,集中展示桑蚕丝绸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成果。活动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有开幕式、数字赋能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华优秀传统丝绸文化、桑蚕丝绸古诗词等文化作品及树立大食物观、实施两个拓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自主自强、做新时代丝绸使者等特色产品展示和四场推介发布活动。通过举办本次活动,诠释桑蚕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示当代桑蚕丝绸业发展成就,隆重发布和推介桑蚕丝绸名品与精华,让古老产业和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PART.01
桑蚕丝绸的文化渊源
5000年农桑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起源于中国的蚕桑丝绸,塑造了整个中华文化圈的衣饰文化,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标志。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开创的礼仪、制度、风俗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蚕桑文化也不例外,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记载及已出土的汉代金蚕为代表的历史遗物便是最好的见证。
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历史长河中,以先进的植桑养蚕、高超的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丝国”。桑蚕丝绸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合作发挥了重大贡献。
图1:结满果实的桑树
图2:蚕一生变化
1. 起源
考古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先民们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摸索,已经完成从驯化野蚕到缫丝织绸的历史进程,建立起原始蚕桑丝绸业。这些文物的年代,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正好吻合。
2. 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养蚕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普遍栽培桑树,发展蚕桑成为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秦汉时期: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和工艺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唐宋时期: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丝绸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海上、陆上、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
元明清时期: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近代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开办蚕桑学校,创办机器缫丝厂。
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得到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茧丝绸一直是我国第二大宗出口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拓陆地丝绸之路,起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开启了与西亚、中亚、东亚及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水稻、大豆等物产传播到中亚各国,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大量的域外作物也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向西航行,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根据发现的考古材料,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两个时期),其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
4. 丝绸之路重启:一带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图3:丝绸之路
PART.02
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是国家战略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既是全球蚕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出口国。桑蚕丝绸产业是极具中国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主导国际市场兼具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征的绿色循环产业。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桑蚕丝绸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桑蚕丝绸等特产业十分关心、高度重视。
2013年9月,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4年7月,亲自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赠送桑树种子,进一步增进中古友谊;
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时提出的丝路精神,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一带一路”的推动者。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二) 国家战略层面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
1. 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及核心举措
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
2.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14日印发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和牧区畜牧良种补贴。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将养殖场(户)购置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
3. 2023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豆粕减量目标、发展技术路径以及重点任务,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建设目标:
到2025年,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从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
到2025年,推出1-2种微生物菌体蛋白产品;
到2025年,优质牧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
发展路径:
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推进提效、开源、调结构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多措并举促节粮;
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充分挖掘国内蛋白饲料资源、优化草食家畜饲草料结构。
重点任务:
组织开展地源性特色蛋白饲料资源调查,完善基础数据库。制定发布新饲料原料应用评价技术指南等,加快应用;
集成推广低蛋白日粮、饲料精准配方、饲料精细加工等关键技术措施;
实施新蛋白饲料资源挖掘利用试点行动。
4. 其他主要政策梳理
(三) 我国桑蚕产业重点政策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蚕桑丝绸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近年来,蚕桑丝绸产业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我国桑园1200万亩,柞树场1300万亩,丝绸工业年产值1500亿元,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80%以上。为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制定本行动计划,旨在到2025年,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
2. 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
茧丝绸业是我国传统民族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就“十四五”时期茧丝绸行业发展提出意见。发展目标如下:
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桑蚕茧年均产量稳定在70万吨左右,优质蚕茧产量占比达到40%以上;主要丝绸产品产量及出口金额较“十三五”末增长20%以上。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中西部地区桑(柞)蚕生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打造30个全国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精深加工制造能力有效提升,重点打造5-10个丝绸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专业交易市场。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建设3-5个国家级茧丝绸科创服务平台,培育若干个企业技术中心。自动化养蚕新设备全面普及,机器选茧、智能缫丝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得到新突破,推动蚕丝蛋白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初见成效。
品牌建设创造新优势。培育国内知名丝绸品牌50个,重点打造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服装家纺品牌,推动3-5家丝绸企业在主板上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绿色发展达到新标准。绿色低碳产业链及供应链基本建立,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要求。
3.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蚕桑产业是广西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广西蚕茧产量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生丝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蚕茧、生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35.89%,规模优势十分突出。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号)提出“将广西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桑蚕、亚热带优质水果、优质水牛奶、优质黄羽鸡、大蚝基地”。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我区桑蚕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纪要》(桂政阅〔2020〕71号)要求,按照自治区领导指示精神,为全面总结我区蚕桑产业“十三五”发展成效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由我厅负责牵头编制《规划》。《规划》是指导广西蚕桑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图4:现代农业桑蚕种业园区
PART.03
桑蚕丝绸产业发展现状和痛点
(一) 现状
1. 我国2018-2022年桑园种植规模和地域分布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蚕桑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化生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国家蚕桑产业“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我国蚕桑生产区域逐步由东部工业发达区域向西部农业区域转移。
(1) 2018年
2018年我国桑园面积为1184.91万亩,与2017年基本持平。
从桑园面积分布情况来看,2018年全国桑园面积超过50万亩的省份有广西、四川、云南、陕西和重庆,合计占据国内桑园面积总量的70.5%,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分别占比16.2%、12.2%和71.6%,其中东、中部地区桑园面积整体持续减少,广西、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则稳步提升。
(2) 2019年
2019年我国桑园面积为1132.91万亩,同比减少4.39%。
分省市看,2019年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达51.89%,四川蚕茧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2.27%;云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湖北、重庆、陕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0.20%、4.63%、4.01%、2.62%、2.46%、2.22%、2.05%、1.89%、1.72%。
广西是蚕桑大省,桑蚕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列为“10+3”之一的优势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并在广西贫困地区大力推广,目前已形成以河池和百色为主的桂西北、以柳州和来宾为主的桂中、以南宁和贵港为主的桂南三大蚕桑生产优势产业带,2019年广西桑园面积为295.78万亩,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次为四川省桑园面积为225.19万亩。
(3) 2020年
2020年中国桑园面积1146.5万亩,同比增长1.2%。
西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821.4万亩,占全国的71.6%;中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156.3万亩,占全国的13.6%;东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168.7万亩,占全国的14.70%。
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茧产量71.5万吨,较上年减少0.58万吨,同比下降0.8%。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分别为9.8万吨、5.1万吨和56.5万吨,占比分别为13.7%、7.1%和79.1%,其中东、中 部地区占比较上年各下降 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1个百分点。分省份看,全国有五个省(区)蚕茧产量超过 2万吨,依次是广西、四川、云南、江苏和广东,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3.3%。其中,四川产量较上年下降5.8%,广西、广东基本持平,云南、江苏 产量较上年分别上升 2.0%和2.4%。
(4) 2021年
2021年全国桑园面积1179万亩,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700万亩,占全国的5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江苏、浙江分别为47万亩、38万亩,同比分别下降9.6%、13%。
2021年中国桑蚕茧产量71.72万吨,比上年增加2.76万吨,同比增幅4%。2021年中国东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5省)的蚕茧产量为12.64%,较2020年下降1.79个百分点,较2019年下降3.23个百分点;西部(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新疆8省区市)的蚕茧产量占比为80.89%,较2020年提升1.75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升2.7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如今广西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蚕桑产业成为重要民生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蚕茧、生丝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5%和35%,为促进广西农业增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5) 2022年
在西部作为我国及世界最大蚕桑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的同时,我国蚕桑生产区域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国十大主产省(依次为广西、四川、云南、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陕西、山东)的蚕茧产量占比达95.31%,其中全国排名前3位的广西、四川、云南的蚕茧产量分别为43.71、8.35、6.3万吨,分别占比59.17%、11.3%和8.53%。
2. 我国桑蚕丝进出口状况
(1) 2021年我国桑蚕丝主要进出口地区
从桑蚕丝主要进口地区来看,其中2021年中国桑蚕厂丝从乌兹别克斯坦地区进口数量86.80吨,占桑蚕厂丝总进口数量的80.8%;我国从朝鲜地区进口其他桑蚕丝数量为265.59吨,占总其他桑蚕丝进口数量的72.1%。
从桑蚕丝主要地区出口数量数据来看,其中2021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数量最多地区为意大利449.03吨;2021年中国其他桑蚕丝出口数量最多地区为日本47.71吨。
(2)2021年我国出口桑蚕厂丝的主要省份
从我国桑蚕厂丝出口来看,我国主要出口地区有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及山东省等地区,其中2021年浙江省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237.47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223.34吨;江苏地区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188.68吨。
(3)2022年我国桑蚕丝进出口总体情况
从我国桑蚕丝进出口数量来看,我国出口数量远远大于进口数量,其中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丝进口数量为492.95吨,进口金额为538.14万美元;桑蚕丝出口数量为2020.59吨,出口金额为12793.13万美元。
(4)2022年我国桑蚕丝细分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
从我国桑蚕丝细分产品来看,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进口数量为14.99吨,进口金额为43.72万美元;中国其他桑蚕丝进口数量为477.95吨,进口金额为494.42万美元。
从桑蚕丝细分产品出口数量来看,桑蚕厂丝出口数量最多,其中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数量为1967.76吨;其他桑蚕丝出口数量为44.09吨;桑蚕双宫丝出口数量为8.73吨。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金额为12422.05万美元;其他桑蚕丝出口金额为315.26万美元;桑蚕双宫丝出口金额为55.82万美元。
3. 我国桑蚕产值状况
2020年蚕茧收购均价有所下跌,其中春茧价格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1812元/50公斤,同比下跌16.6%。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茧收购综合均价分别为2024元/50公斤、1707元/50公斤和1793元/50公斤,较上年分别下降6.9%、21.6%和17.5%。分省份看,除云南外,各主产省(区、市)综合均 价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湖南、湖北、山西、广西、江西降幅超过两成,分别下跌32.9%、28.3%、24.4%、23.4%和23%。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农售茧收入241亿元,较上年减少51.3亿元,同比下降17.6%。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农售茧收入分别为29.6亿元、17.2亿元和194.2亿元,较上年分别下降12.9%、14.8%和18.5%。分省份看,全国有五个省(区)蚕农售茧收入超过10亿元,分别为广西、四川、云南、广东和江苏,合计占全国总收入的84.8%;部分地区蚕农售茧收入明显下降,黑龙江、山西、湖南因上年基数较低,降幅超过三成,广西、山东、四川降幅超过两成。
2021年中国桑蚕春茧价格同比上涨63.21%,夏秋茧价格同比上涨37.45%,全年加权平均茧价达2560元/50公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上涨820元/50公斤,涨幅达47.11%。随着茧价上涨,蚕茧产值大幅增加。2021年中国桑蚕茧产值达367.15亿元,比上年增加52.99%,无论绝对值还是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图5:桑树种植基地
(二) 发展特征
1. 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
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逐步将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桑园面积1179万亩,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700万亩,占全国的5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江苏、浙江分别为47万亩、38万亩,同比分别下降了9.6%、13%。2021年广西、山东、云南、四川4省区的蚕种产量均超过170万张,合计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81%。2021年东部的蚕茧产量为12.64%,较2020年下降1.79%,较2019年下降3.23%;西部的蚕茧产量占比为80.89%,较2020年提升1.75%,较2019年提升2.72%。由此可见,中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东桑西移”工程正逐步完成,蚕桑产业开启了新的生产格局。
2. 规模化发展增效显著
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通过多年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现已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产区,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5大主产市,不断推进产业向优势区聚集。同时,河池市、来宾市联合打造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桑蚕“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桑蚕“三品一标”基地的示范带动,建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蚕桑生产基地,集成并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引进自动化养蚕生产线、轻简省力养蚕装备等,推动桑园建设规模化、桑蚕养殖省力化、种养结合绿色化发展。“十三五”期间蚕茧单产提高15%以上,亩桑产量提高20%左右,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20%-25%,综合效益提高20%左右,显著促进了蚕桑产业增效、蚕农增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3. 多元化开发进程加速
传统蚕桑产业由“桑-蚕-茧-丝-绸”单一产业链正在向现代蚕桑多元产业链转变,传统桑产业衍生出饲料桑、药用桑、茶用桑、生态桑等系列,开发了桑叶饲料、桑叶粉、桑叶面、桑叶茶、桑叶菜等桑叶产品,桑椹酒、桑椹汁、桑椹膏、桑椹酵素、桑椹果冻等桑果产品,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灵芝等桑枝食用菌产品;孕育出桑园套种、桑园套养、桑博园、桑基鱼塘产业园等立体桑园经济发展模式。传统蚕产业对蚕虫、蚕蛹、蚕蛾、蚕丝、蚕茧等进行功能化利用,开发出僵蚕、医用蛋白等药用产品,蚕蛹蛋白、蚕蛹胶囊、雄蛾酒、蚕沙枕等保健产品,蚕丝面膜、蚕丝护肤乳液、白蚕修复精华等护肤系列产品,蚕茧花、蚕茧画、七彩茧等创意手工艺品。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契合当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品牌化建设初见成效
江苏是我国茧丝生产传统产区,一直都是高端丝绸纺织品的生产区域,茧丝绸产业知名企业较为集中,其中“富安”“星云”牌蚕丝制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鑫缘”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广西开展“广西十大生丝、十大蚕丝被”品牌评选活动,培育建立广西自主丝绸品牌,其中“宜州桑蚕茧”“南丹瑶蚕平板丝”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广东“丝丽”品牌将东方文化与品牌融合,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岭南特色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通过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成为唱响丝路起点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大合作。通过品牌化建设提高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刺激市场需求,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图6:琳琅满目的桑蚕资源开发产品
(三) 产业发展痛点
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
蚕桑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推动下,蚕桑产业技术进步、规模提升是全国及各地区桑蚕茧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技术利用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低下正阻碍着蚕桑产业创新转型的进程。蚕桑生产中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时滞,一方面蚕业教育、科研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各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力度不够,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使得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一方面,当下蚕桑一线生产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对新生产管理方式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差,导致技术利用率不高。蚕桑生产中规模经济效率受限于土地流转困难,导致规模化桑园建设受阻、机械化生产推进缓慢;各地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弱,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区域分工不明确,无法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2.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蚕桑产业面临茧丝产品供求失衡、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矛盾。随着“东桑西移”项目的推进,东部桑园面积逐渐萎缩,优质茧丝产量急剧下降,而西部蚕桑生产受地理、技术、机制等因素制约,茧丝质量相对较差,造成优质茧丝需求增长而供给不足、普通茧丝相对过剩的局面。尽管西部地区桑蚕产业逐步规模化、集约化,但茧丝精深加工滞后、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文旅产业亮点不突出等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良种推广、农资指导、农技培训、农业保险、产品流通等方面区域差异明显,并且服务体系不健全、总量偏低等问题制约着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抵御风险能力待加强
蚕桑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技术水平、市场波动、社会行为等风险的压力。桑叶产量和质量受桑园土质、桑树品种、气象干旱、春季冻害、病虫害防治等条件的影响,间接影响蚕茧生产。养蚕期间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多湿的天气,饲育过程中蚕具消毒不彻底、蚕病防治不当、农药中毒等生产风险将直接影响茧质和茧量。东南亚蚕桑产业生产积极性高、真丝替代品产业竞争激烈、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国内茧丝绸市场需求量不稳定,同时,蚕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蚕茧收购市场管理不规范、利益链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足,导致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图7:产业发展痛点
PART.04
桑蚕产业全链条浅析
(一) 养蚕
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在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让每一个阶段的不同部位和它们的代谢物等都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养殖桑蚕能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尤其桑蚕吐丝成茧时,丝的珍贵更是在许多商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桑蚕茧养殖分为春蚕、伏蚕、秋蚕,秋蚕又分中秋蚕和晚秋蚕,春蚕质量最好,秋蚕次之。
1. 养殖程序
(1) 选择优质的桑蚕品种
养殖户应选择抗病性和成活率较高的桑蚕品种,同时在选择时一定要对品种进行严格检测,要将带有病害的品种剔除干净,确保桑蚕品种的总体质量。
(2) 蚕种催青
在蚕种的养殖过程中,催青是重要的环节。对蚕种进行催青时,要保护活化的蚕卵,将其放于适应的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环境中,使卵内的胚子健康发育,直到孵化。蚕卵在孵化前1天,颜色会逐渐变为青色。因此称为催青。
(3) 收蚁环节
收蚁就是将孵化的蚁蚕收集到蚕座上。在收蚁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在蚕种纸上撒上切好的细碎桑叶,然后再用一羽鹅毛,将蚁蚕掸到已经剪好的新鲜桑叶中,待10~15分钟,蚁蚕慢慢爬上桑叶后,将蚁蚕和桑叶一起倒在蚕座纸上,同时还要用鹅毛将蚁蚕摊均匀、最终包上塑料薄膜。除此之外,收蚁后需要注意保持温湿度合理。
(4) 小蚕养殖
这个阶段要严格控制养殖温度,将养殖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恒定状态;还要合理科学地控制小蚕的睡眠时间,在此期间小蚕的身体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改变,一般会从青灰色逐渐转变为乳白色,同时小蚕的身体表面会变亮。养殖户要控制好对桑蚕的喂养,要坚持每天喂养4次,同时还要根据小蚕的生长阶段合理科学选用适合该阶段小蚕的桑叶进行喂养。
(5) 大蚕养殖
为了确保蚕能够健康生长,养殖人员必须要注意以下3点内容。(1)大蚕养殖应于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一般4龄蚕虫适宜温度在23-25℃,干湿差应保持在2.3-2.9℃;5龄蚕虫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5~24.5℃,干湿差应保持在3.1~3.6℃,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20℃以下的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2)由于大蚕有着较大的食桑量,所以养殖户要做好桑叶的采摘、运输以及储藏等方面的工作。对大蚕喂养时要每天正确估计喂养桑叶数量,避免出现桑叶过多或者缺少桑叶的现象。(3)要确保能够使大蚕良桑饱食,尤其是针对于5龄的大蚕来说,要做好补桑和匀桑工作,并且还要注意随着蚕的生长速度进行扩座或者匀座,避免出现蚕过密的现象。
图8:蚕
(二) 桑蚕产业全链条图
蚕桑产业不仅是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21世纪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民生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茧丝绸商品出口国,近几年我国茧、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5%和85%左右。通过蚕桑“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我国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其中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我国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受限于蚕桑生产管理水平、生产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等,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速放缓甚至下降态势,需要从纵向产业内部技术升级、产品开发、要素调整,到横向产业间四链重构、三产融合、品牌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蚕桑产业转型方向,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推动蚕桑产业现代化进程建设。
通过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契合当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9:桑蚕丝绸产业链全景图
PART.05
我国桑蚕产业的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
(一) 产业模式
1. “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
广西那坡县平孟镇某桑蚕基地,该村有桑田700多亩,建立了74座标准养蚕房,据说年产蚕茧约2万斤。这是很典型的“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蚕房由政府统一修建,里面的基础设备由政府统一购买和购置,每年当地政府会请专家给养蚕户传授科学的养殖知识,并且提供高产桑树品种和高产抗病的蚕种,收购环节当地有政府扶持的缫丝厂和丝绸加工厂。
“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投入少,机器的使用能较大程度上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结合了传统的饲养模式,农民容易接受,并基本上能掌握操作技巧,推广起来没有阻力,接受统一技术指导和农户,产出的蚕茧质量较高,经济收益也比分散养殖要高。
2. “公司+农户”的模式
“公司+农户”事实上是一种“统分结合”的模式,在育种环节由专业的公司负责,在养殖环节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出茧之后由公司统一收购并加工,农户只负责种植桑树和养殖环节,从而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
贵州独山县林盘村引进贵州恒盛丝绸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与种植户签订了蚕茧、桑叶保底收购协议,保证种植效益;海南儋州市南丰镇,政府牵头成立殷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海南自贸区科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鼓励贫困户(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公司给农户提供蚕苗和技术,合作社牵头、协调合作事宜,农户以自家荒地种植桑树养蚕,再由公司回收蚕茧。
广西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点从2017年开始建设实施,项目总投资771万元。该示范点采用“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高校+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企业承包经营产生效益按比例分配列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了产学政民四位一体互相配合协同发展模式。广西忻城县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打造了“龙头企业+高校+合作社+党支部+脱贫户”的产业合作模式,创新发展了“合作养蚕”+“精蚕销售”的“六纳”桑蚕模式。2022年桑蚕基地生产优质四龄蚕2786张,惠及群众超过2300户次,六纳村采取“收取租金+分红”的方式,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5万元。
3. “养殖+饲料+保健+食品”全产业链模式
最近几年桑蚕业的商业价值和资本价值正在不断地被挖掘,除了传统的种桑养蚕产业之外,围绕着桑树种植和桑蚕养殖,很多衍生的产业已经被挖掘出来或正在培育之中。比如:广西河池市打造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2年,河池市引进总投资达93亿元的轻纺城、丝绸之路年产1000万米丝绸炼白及1000万米印染制品、深圳同益新广西国色天丝产业园和广西国色天蚕产业园等4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一举填补广西丝绸产业链中端的炼白、染色、印花技术空白,推动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助力河池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10:丝绸加工厂
(二) 我国桑蚕产业发展方向
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转型
加快杂交桑高密度草本化栽培、机械化收割、蚕种自控催青、小蚕标准化共育、控温通风大棚、大蚕轨道电动给桑、自动上蔟、电动采茧、人工饲料饲养、无人机飞防、桑蚕种养分离等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省力化、机械化、工厂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鼓励企业改造升级落后技术设备、加强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蚕桑产业,建设一批智能化车间、智慧型工厂,推动传统蚕桑生产向生态、高效、规模、优质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2. 加深综合开发,赋能多元发展
加大蚕桑资源多元化产品研发力度,拓展和延伸蚕桑产业链,加大对桑枝、桑果、桑叶、蚕蛹和蚕沙等副产物的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开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建设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广桑园套种蔬菜和中药材、套养家禽家畜等复合生产模式,扶持优质桑叶桑果制品、桑枝食药用菌、雄蛾酒等深加工企业。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桑葚采摘区、桑蚕文化体验区、桑树品种展示园等观光休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循环发展和多次增值,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3.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作
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重视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工艺革新、市场营销等,重点打造技术含量高、时尚创意出众、市场接受度高的终端产品,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蚕桑全行业的生产制造。中西部地区继续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加强机械设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对标学习,提高生丝质量和生产效益,积极承接东部丝绸后加工产业转移,通过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支持蚕桑全产业链企业通过采购或经营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
4. 强化文化嵌入,发挥品牌效应
大力发展“蚕桑+旅游”“蚕桑+科普”“蚕桑+康养”等新业态,深挖各地蚕桑丝绸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发展商旅文融合产业,规划建设蚕桑丝绸类旅游产品路线。鼓励支持开展蚕桑生产、丝绸技艺研学旅游,建设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研发、品种推广、生态休闲为特色的蚕桑生态休闲园,打造以蚕桑文化、丝绸文化为主题的蚕桑丝绸博物馆、蚕桑丝绸文化小镇、蚕桑主题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蚕桑丝绸文化旅游景点。在加强蚕桑丝绸文化传承教育的同时,推动丝绸传统文化向产品和服务转化,进一步巩固现有蚕桑丝绸品牌的美誉度,扩大知名度,做好现有知名丝绸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维护和提升。
5. 健全服务体系,筑牢发展后盾
围绕蚕桑产业科研平台建设,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蚕桑科研体系。推进产学研、教科农联合,汇聚全国专家团队、优秀企业家队伍、高级技术工人和新型蚕农,组建高水平科研转化平台。建立农业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对一线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全程的生产技术跟踪指导和相关配套服务。发挥蚕业组织和丝绸行业协会在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提高生产者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蚕桑生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兜底服务,加大对蚕茧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增加蚕险保险保额,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稳固蚕桑茧丝绸产业基础。
通过加大科技注入、加深综合开发、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文化注入、健全服务体系,我国传统蚕桑产业定能走上高效化、多元化、品牌化、集成化的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11:智能化缫丝生产线
PART.06
“桑蚕丝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桑蚕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增产潜力,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特色产业,对我国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2:桑树种植园
(二) 桑蚕丝绸助力乡村振兴经典案例
1. 广西河池宜州
背景: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桑蚕大省,特别是广西的宜州,那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十分适合桑蚕的养殖。
2022年,11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发了《广西河池:提升全产业链,助飞茧丝绸产业》一文,报道了广西河池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与智能化发展,稳步提升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桑蚕三产融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种植规模:现有桑园面积95万亩,年产量16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主要经验:
● 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广西抢抓茧丝绸产业链转移机遇,逐步构建起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炼白、印染和纺织品设计、织造以及品牌化运营的全产业链,助力茧丝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与智能化发展。
●“智慧养蚕”场景随处可见。河池多个桑蚕产业基地已接入广西蚕桑产业数据平台,通过农户家中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蚕室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终端对农户家里的蚕室进行温度调节,精准把控室内温度,调动智能监管、智慧预警等全套“智慧蚕房”系统。
取得成效:河池市宜州区上坪村一位村民,种植约20亩桑叶,养蚕一批收获约500斤蚕茧,收入在1万元左右,一年养蚕收入可达到12万元左右(家中使用了智能化设备)。
图13:数字化助力打造“智慧茧房”
2. 四川仪陇县华江村
背景: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现有村民665户、2680人,养蚕文化历史悠久。
发展困境:
● 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规模小而种植分散,产品差而标准不一;
● 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信心不足;
● 产业化水平不高,利润空间受限;
主要举措:
● 多方争取项目资源,实现规模连片发展;
● 招引农业企业参与,多措并举降低风险。
● 立体循环多维发展,变废为宝拓宽收益。
取得成效:2019年以来,商务部先后向华江村派驻3名驻村工作队员支持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年来,在商务部定点帮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华江村不断巩固壮大蚕桑产业,打造“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两村14个村民小组,建成有机蚕桑产业园1020亩,一年养蚕3000张,产茧120余吨,年产值超600万元;形成互惠互利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围绕“五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返租倒包得薪金、基地务工得酬金、固定分红得股金、间作套种得现金,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13万元以上。
图14:仪陇县华江村
3. 广东清远“百千万工程”——蚕宝宝编织乡村振兴新“丝”路
背景: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沙寮村。全省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和优质蚕种繁殖生产基地,有40多年养蚕历史,阳山县拥有桑田面积约1万亩,主要分布在小江、黎埠、青莲等9个乡镇,亩桑产茧量约200公斤,年产鲜茧约2200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
主要举措:
● 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村与广东省丝源集团有限公司阳山分公司合作,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供种、指导生产(蚕农养蚕)、回收产品(种茧)、生产销售蚕种”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村中的蚕桑产业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做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施肥、标准化管理。
● 引育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产业健康长效发展。
阳山不断引进桑、蚕新品种,目前已自主选育出系列适合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桑苗粤桑11号、粤桑51号、抗青10号等新品种,全面替换和优化原有老品种,并建立长期桑苗繁育基地,随时满足供应农户种桑需求。
实用技术方面,创新集成桑园速生丰产栽培、小蚕共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一套省力节本高效先进实用技术,有效支撑了蚕桑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10名行业拔尖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常态化开展蚕桑技术培训,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桑园管理工作,为蚕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基地和育人平台,促进蚕桑产业扩容提质发展渠道促进蚕桑产业链发展。
●“蚕桑+”拓宽新“丝路”, 蚕桑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积极展开探索,多渠道促进蚕桑产业链发展。
建立40亩桑葚鱼塘示范点,该示范点集约经营种桑、养鱼、光伏、观光有机结合经营主体,实施鱼塘养鱼、塘埂种果桑、塘泥作桑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步推进种桑养蚕、种桑养鱼、种桑养人、种桑养地等蚕桑综合循环利用和桑葚采摘、垂钓、科普旅游的“农旅”的开发。
综合开发桑葚酒、桑葚果汁、蚕沙枕、蚕丝被、桑叶茶品、桑叶菜品、蚕蛹食品等蚕桑产业产品项目,推动蚕桑产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取得成效:
● 2021年成功申报了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 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比5年前翻了3倍。
● 蚕农户均收入:10万以上。
图15:专家深入蚕桑种植地
PART.07
桑蚕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 数字赋能
1. 桑蚕丝绸业数字化的总体布局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桑蚕丝绸生产出口国。桑蚕丝绸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工商贸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前端的桑蚕生产跨种植业和养殖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与栽桑养蚕技术;中后端的丝绸加工产业链长,外向型特征鲜明。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桑蚕丝绸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桑蚕资源多元化利用技术已经成为促进传统桑蚕丝绸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已从绢丝的‘单一功能’拓展到多元发展局面。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鲜茧缫丝、生丝电子检测、数字印花、人工智能设计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应用取得新突破;桑蚕生产环节智能进程明显加快,桑蚕品种选育、家蚕病害防治、工厂化养蚕、自动缫丝、丝绸印染数字化和丝绸产品定制化等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丝绸特色集群和知名品牌,丝绸文化影响力有所增强。
数字化给桑蚕丝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此同时,行业数字化统筹不够、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不足、三产融合进展缓慢等长期困扰桑蚕丝绸产业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网络设施与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的数字人才培育体系,限制了数字技术在桑蚕丝绸产业渗透的广度与深度。
图16:蚕业产业数字化综合管理云平台
2. 数字化赋能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赋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于桑蚕丝绸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赋予桑农和蚕丝企业获得更多创造价值的能力。
数字化赋能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即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高质量行动计划为指导,对于整个产业链的目标、结构、资源等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农业、工业、商贸、文创等领域统筹协调、资源整合,达到三产协调、联动发展的最优化效果。
数字化赋能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抢抓政策机遇,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抓住2024年1月1日数据资产“入表”重大政策机遇,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和专家智库,加快蚕桑丝绸文化和产业数据资产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形成若干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开创新时代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局面。
要注重资源的重新组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注重科技赋能农业,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在桑蚕丝绸产业上的发展与应用。支持现有桑蚕丝绸生产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广数码喷墨印花、染化料自动配送、在线监控、功能性后整理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桑蚕丝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原料采购、成品销售和物流仓储等环节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汇聚和网络化配置,培育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零工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桑蚕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17:数字赋能 共创未来
(二) 加大桑饲料推广应用力度,强化饲养一体化基地建设
桑蚕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有广泛的种植基础,没有进口依赖风险,桑资源饲料化应用自主安全可控。桑树的生物性特征使其具备饲料化应用的科学基础,特别是桑树基因组计划的圆满完成,从概念层面进一步夯实了科学逻辑。国办发布《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开发利用饲料桑新饲草资源,拓展植物蛋白供给,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大落实和实施力度。
桑饲料目前还是一个新型产业,受惯性思维、政策传导脱节、科技金融支持不力等的困扰,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亟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产业规划、科学指导、重点扶持,使其快速培育成熟,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随着科技进步,桑蚕产业多元发展,对解决粮食安全、拓展农业空间、保护生态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桑资源饲料化应用是解决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家农业农村部就推进桑蚕资源饲料化应用的措施和路径,研究确定了以下措施:一是将饲料桑纳入今年即将出台的粮改饲项目,给予相关政策补贴;二是组织科研机构开展饲料桑饲用营养价值评价,研究建立科学饲养标准与饲用技术规范,针对牛、羊、猪、禽分别开展;三是选择具有饲料桑种植应用基础的种养一体化主体开展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集成组装成套技术模式,逐步辐射推广;四是在耕地用途管控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有市场需求和试点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饲料桑种植试点,为开发利用饲料桑给予土地政策支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桑资源饲料化推广应用,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在过往工作已有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饲料桑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调研与评比工作,通过调研,树立典型,发现问题,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产生集群首批一体化示范基地,为饲料桑基地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积极创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从2020年开始就致力于推进全国桑蚕丝绸产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创新中心拟设立营养与饲料、养殖环境与工程、大数据等平台,致力于桑蚕丝绸技术领域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减量替代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创建打造技术创新体系。
现已确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为发起单位,联合国家桑蚕技术体系、江苏科技大学、大有产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和单位,组建一批由院士专家领衔的创新团队。
饲养一体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是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工作成果的凝聚和体现,也是桑蚕丝绸产业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结语
《说文解字》中,释“蚕”为妊丝之虫。“妊”为孕育之意,与大地女神和人间母亲孕育生养之意相同。巧合的是,两周时期盛行的玉蚕多见于女性墓中。由此可见,蚕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而致富的关键就在于蚕惊人的繁殖力和古人赋予蚕的神力。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年10月16日,在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理论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图18: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集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桑蚕丝绸产业资源、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桑蚕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开发新的特色产品,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彰显历史悠久的丝绸文化,擦亮中国丝绸这张金色名片。让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再现辉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与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共谱文明友谊的新篇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桑树,作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丝绸,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桑蚕丝绸产业,作为融合了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条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理论的引领下,将会焕发更大的生机和力量。
图19:桑树果实——桑葚
免责声明
1.本文整理自学术文献或公开资料,作者尽量选择可靠来源资料,对报告的可靠性做有限合理保证,而不绝对保障其真实性,若意见与权威事实相左,请自行判断;
2.本文非投资依据,仅作参考;
3.本文非学术论文;
4.本文仅尽量客观描述事实,就事论事,不得故意曲解到政治、宗教、文化、民族或与之具有等同性的其他敏感领域,对故意曲解破坏企业形象造成损害的,企业可以依照所在国家法律维权;
5.未经过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企业保留最终解释权。
公司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泉街道东林大道92号44号楼
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